柏山缸的基本介绍在柏山村南地的关帝庙中立的清代《重修关帝庙碑记》上有柏山村是因村周围山上长满柏树而得名的记载。除此之外,柏山镇下期城玉皇庙原有一通石碑,记载汉武帝刘彻为求长生不老之药,曾驾临此地,亲访柏山村善引导吐纳之术,能炼灵丹妙药的著名...

柏山缸的基本介绍
在柏山村南地的关帝庙中立的清代《重修关帝庙碑记》上有柏山村是因村周围山上长满柏树而得名的记载。除此之外,柏山镇下期城玉皇庙原有一通石碑,记载汉武帝刘彻为求长生不老之药,曾驾临此地,亲访柏山村善引导吐纳之术,能炼灵丹妙药的著名方士刘自然。刘自然人称“老神仙”,是国内导引养生的鼻祖,柏山村目前还有刘自然庵。说明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,就有了柏山村。柏山村去年被河南政府命名为河南传统村落,正在申报中国传统村落。
柏山镇柏山村陶缸生产历史悠久。相传,元代柏山村以生产白瓷闻名。到了明朝万历六年(1579年),柏山村许同泰从山西阳城请来工匠,开始生产陶缸,因商品色泽艳丽、水平上乘而颇为-,烧制白瓷的工匠纷纷改烧陶缸,不想改烧陶缸的白瓷工匠大都远走景德镇,继续从事白瓷生产。最初,柏山村只有缸窑3家,10盘轮(一盘轮为一个生产单元,一般由3个人组成,1个做缸匠人、1个摇轮工人、1个和泥工人),技术不外传。清顺治五年(1648年),窑倡导永仁为满足用户需要,开始雇佣工人,扩大生产,生产技术外传。到清嘉庆年间,柏山缸业进步初具规模,为提升技艺、保证水平、维持信誉,各窑主、工匠一同拟定了四条规矩,对各类商品的规格大小、质地薄厚都作了明确规定,刻之于碑,相互监督,严格遵守。自此,柏山陶缸生产拥有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,全村缸窑进步到60多家,工人250余人,年产陶缸60万套,誉满全省。
民国期间,柏山村有缸窑120多家,180多盘轮,工匠700多人,年产值200多万元(旧币)。
1938年日军侵占博爱后,绝大部分缸窑破产。解放后,柏山缸业开始恢复,1963年已有相当规模。改革开放后,柏山缸业迅猛进步,1983年有缸窑40多家,72盘轮。进入21世纪后,因为社会进步和人民生产生活习惯的改变,陶制品用量大幅萎缩,柏山缸业渐渐走向衰落。
商品特征
柏山陶瓷商品的材料均为当地特有些单种矿物材料,无须化学配置,经过特殊工艺和烧制发生窑变,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,精品就是天目釉瓷。这一产业在历史上对养活柏山村及周围村民作出了要紧贡献。遗憾的是,伴随社会进步,原来作为盛粮和水的瓷缸商品需要量锐减,加上没准时转型,导致这一古老产业停产多年,技艺濒临失传。
获奖荣誉
2008年,柏山缸制作技艺被列入焦作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;
2009年,被列入河南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现在,柏山村一些上了年龄的制缸工匠正为此努力,想方法将这一古老技艺传承下去。